内塔尼亚胡在那场政府会议上的表现,让人感觉是在看一个已经被逼到墙角的政客拼命挣扎。
他先是对着在场的美国议员甩下一句:“你们有手机吗?现在你们就握着以色列的一部分。”还不忘带上中国的名字,指责“中国等国,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,利用技术手段推动反对以色列的议程,并影响西方舆论”。
这话的指向很明确,一是把矛头引向中国,二是想告诉美国,以色列手里有筹码,但也需要你们在反华路上跟上脚步。
在这种场合抛出“自力更生”的说法,看似是自我安慰,其实是在强调以色列正被国际社会孤立,从而把国内外的批评压力转移出去。而那句关于手机的隐晦威胁,就是在暗示以色列在全球制造链中的角色。
这种话会在全球引发注意,他自己不可能不知道。那为什么还要说?很简单,他在赌,美国政坛有人会被这种挑衅打动,从而在反华政策上走得更远。
问题在于,这样的表态也让外界看清了他最害怕的对手是谁。
这一轮巴以冲突中,打破以色列“受害者”形象的,不是某个西方媒体,而是中企的TikTok。
过去几十年,以色列在对加沙的行动,几乎总能靠“自卫”这一说法在西方获得同情。加上二战“受害者”的历史标签,西方主流舆论往往帮他们挡下关键的国际指责。
但这一次不同,大量未经剪裁的真实影像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全球。加沙平民的惨状,直接摆在人们眼前,让以色列长期经营的“道德高地”轰然坍塌。
美国和欧洲的媒体保护网第一次漏了,而漏口正好是中国公司开的。内塔怎么会不恨?
这种舆论上的挫败感,还叠加了区域地缘的变化。
就在最近,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空袭。按内塔的理解,这不过是一次可控的军事行动,甚至在历史上都有先例。
40年前,以色列发动“木脚行动”,轰炸了突尼斯的巴解组织总部。当年美国里根政府也表态说不能饶恕,但最终事情不了了之。那次事件让以色列习惯了“国际谴责不过是走程序”,没有实质后果。
可40年后,同样的动作却引来完全不同的反应。卡塔尔立刻召集超过50个国家开会,推动建立一个“阿拉伯军事联盟”,目标就是要对抗以色列。
这已经不只是象征性威胁,而是实质性的安全挑战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阿拉伯国家已经不再依赖美国的“保护伞”。
他们之所以有底气站出来,有两个关键条件。
第一,是中国促成了沙特和伊朗的和解。这直接消除了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内部对立,让他们有条件进行统一行动。
第二,是中国在九三阅兵中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作为“超级大国”的能力。这让阿拉伯国家意识到,他们可以在中美之外寻找安全平衡,而不必被美国牵着走。
这两个背景,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战略格局。
所以,内塔尼亚胡不是不清楚自己在冒险。他一直在外交层面感知到一种新的压力,那就是,美国的中东影响力在下降,中国的影响力在上升,而以色列已经没法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。
至于他刻意在会议上拿全球手机说事,这背后还有另外一层算计。
不久前,黎巴嫩发生了“寻呼机爆炸”事件,让西方电子产品的安全性遭到严重质疑。各国民众突然意识到,这类设备背后能被操控的可能性不低。
内塔这种说法,就等于把以色列和这种潜在操控力直接挂钩。问题是,他以为这样可以让人看到以色列制造业的实力,但结果却完全反过来。
因为,这种暗示反而把更多人推向了中国。很多网友直接说,要换成中国手机。原因很简单,相比之下,中国的电子设备被认为更值得信任。
对于内塔来说,这是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原本是想敲打外界,结果变成了帮中国做了一次免费的信任背书。
这种有反噬风险的“挑衅外交”,在他现在的状态里很常见。
从这轮冲突一开始,他就不断用刺激性言论转移国内外的注意力,试图把以色列的困境描述成全球对犹太人的敌视,把任何反对声音贴上“反以反犹”的标签。
但事实是,国际孤立确实在发生,而原因不在那些标签上,而在他自己在军事和外交上的一系列选择。
美国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以色列兜底,现在没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。阿拉伯国家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,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独立做决定。
当一个地区的战略平衡开始发生转移,原有的特权和免疫就会失效。内塔尼亚胡当然明白这一点,但他的选择是加快声量、压低退路,把赌注越压越大。
眼下,他只能沿着这条路一路冲下去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长胜证券-深圳股票配资论坛-全国前三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