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楚河编辑|楚河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一提包拯,不少人就往“穷清官”上想,觉得他穿粗布、吃淡饭,靠那点微薄俸禄过日子。可翻遍北宋史料才知道,这位“包青天”的俸禄,能让后世官员看了直眼红,他的清廉,从来不是因为没钱,而是因为守住了本心。
别被“穷清官”标签骗了!北宋官员工资条有多离谱
一、宋朝“高薪养廉”不是吹的,包拯年薪能买千亩地
北宋官员的俸禄,是真把“待遇”两个字拉满了。
不只是正俸的钱和米,还有职钱、禄粟、衣赐,连随从的口粮、笔墨纸砚都由朝廷报销。包拯任开封府尹时,官阶是正二品,每年明面上的俸禄就有18000贯,这还没算朝廷分的职田、公使钱这些福利。
按北宋物价算,一贯钱能买90多斤大米,18000贯就是160多万斤米,够普通百姓吃几十年。要是换成年间的土地,当时一亩好地也就几百文钱,包拯一年的俸禄,能买下千亩良田,妥妥的“大地主”级别。
对比一下明朝,一品官年薪才215两银子,换算成铜钱不到300贯,连包拯的零头都不够。宋朝官员为啥少贪腐?不是觉悟高,是朝廷给的钱够多,没必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捞黑钱。
二、包拯的钱没乱花,养人、办事、贴补政务全靠它
别信“包拯把俸禄全捐了”的传言,他的钱花得比谁都实在。
首先得养一大家子人。古代官员身边得有幕僚、仆从、轿夫,开封府尹的排场不小,光是这些人的月钱、衣食,每个月就得花掉好几千贯。包拯还得给家族里的孤寡亲戚贴补,这些都是固定开销。
更重要的是,他把钱花在了政务上。包拯刚任开封府尹时,打破“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”的旧规矩,让百姓直接上堂告状。为了维持这个新制度,他加设了受理窗口、增派人手记录案情,这些额外的人力成本,全从自己的俸禄里贴补。
还有一次,开封府衙署的牢房漏雨,包拯没向上级申请拨款,直接自掏腰包修缮,连狱卒的被褥都换成了新的。他常说“官署是办事的地方,不能让百姓来告状时还受冻淋雨”,这话不是空的,全靠真金白银撑着。
三、弹劾权贵从不手软,连皇帝亲戚都敢怼
包拯的“硬气”,在北宋官场是出了名的,弹劾起人来,不管对方背景多硬,照怼不误。
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,没什么本事,却靠着外戚身份一路当上三司使、节度使。包拯看不过去,连着上了五道奏折,说张尧佐“庸碌无能,只凭外戚身份窃居高位”,甚至在朝堂上跟宋仁宗当面争辩,唾沫星子都溅到了皇帝脸上。
最后宋仁宗没办法,只能把张尧佐的两个要职罢免。这事传开后,官场里都怕了包拯,连宰相富弼都跟人说“以后办事得小心,别被包中丞盯上”。
还有个叫王逵的转运使,在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,逼得百姓卖儿卖女。包拯知道后,七次上疏弹劾,哪怕宋仁宗护着王逵,他也不罢休,最后硬是把这个酷吏贬到了偏远地方。当时官场流传着一句话:“宁惹阎王,别惹包希仁”,这话不是吹的。
四、民间传说太离谱,包拯的真本事不在断案
现在人提到包拯,总想到“铡美案”“狸猫换太子”,可这些全是民间编的,历史上的包拯,核心本事根本不是断案。
他最厉害的是谏言和理财。任监察御史时,他给宋仁宗提了几十条建议,小到官员考核,大到边防政策,每条都有具体方案。后来任三司使,管全国财政,他查出地方官虚报赋税、克扣粮饷的问题,一口气整顿了十几个州府,让国库收入多了上百万贯。
包拯权知开封府时,干过一件更牛的事——拆违建。当时惠民河两岸全是权贵们私搭的楼台亭榭,导致河道堵塞,一到雨季就泛滥。包拯不管对方是谁,直接下命令拆除,有人拿假地契扯皮,他就带着人实地测量,戳穿谎言,最后连皇后亲戚的违建也拆了,河道很快就疏通了。
比起戏文里的“断案神手”,历史上的包拯,更像个敢做事、能做事的“实干派”。
五、为啥包拯敢这么横?宋仁宗的包容是关键
在别的朝代,像包拯这样敢跟皇帝叫板的官员,早被收拾了,可他却一路官运亨通,这背后离不开宋仁宗的包容。
宋仁宗算是北宋最开明的皇帝,对谏官特别宽容。有一次包拯弹劾张尧佐,宋仁宗说“这是朕的亲戚,给个闲职怎么了”,包拯直接反驳“陛下是天下人的陛下,不是一家一姓的陛下”,宋仁宗虽然生气,最后还是听了包拯的话。
而且包拯弹劾人,从不是无的放矢。每次上疏,他都会附上确凿的证据,比如官员贪腐的账目、不作为的实例,让对方无从反驳。他弹劾宰相宋庠时,列出了宋庠“任职三年,毫无建树”的具体事例,连宋庠自己都没法辩解,只能主动辞职。
包拯还懂避嫌。欧阳修曾指责他“为了当三司使,故意弹劾前任”,包拯立马闭门不出,还上书请辞,直到宋仁宗亲自派人请他,他才肯上任。这种分寸感,让他在官场里始终没栽大跟头。
六、包家的家风更硬核,子孙贪腐就开除族籍
包拯的清廉,不是一时作秀,而是刻进了家族骨子里。
他晚年写了篇家训,刻在包家祠堂的石碑上,明确说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”。意思是子孙后代要是贪赃枉法,就别认这个家,死了也不能进祖坟。
这条家训有多管用?整个北宋,包家出了十几个官员,没一个犯贪腐的。包拯的儿子包绶任潭州通判时,当地官员送他金银珠宝,他直接原封不动退回去,还说“我父亲的家训,我不敢忘”。
包家后人直到南宋,还守着这条规矩。有个叫包康的后人,任知县时,下属想送他一块良田,他说“我要是收了这田,死后没脸见祖宗”,硬是拒绝了。这种家风,比任何律法都管用。
包拯的厉害,从来不是因为他穷。而是他拿着高薪却不贪,握着权力却不私用,还把这种操守传给了子孙。比起戏文里那个“断案如神”的包青天,历史上这个“富而不骄、权而不贪”的包拯,才更值得让人佩服。
【参考资料】
《宋史・包拯传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2019年重印本
《北宋俸禄制度研究》,李裕民,《历史研究》2020年第3期
《包拯家训考释》,王瑞来,《文史》2021年第1辑
《开封府志・包拯政绩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,2022年版
《包河之畔说包公》,光明日报,2023年7月28日
长胜证券-深圳股票配资论坛-全国前三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